设置

关灯

第五十章:为万世开太平(第1/2页)

    在张宇看来,儒学之所以壮大,并发展成现在的局面,完全是因为儒学的思想适合统治阶级控制天下,也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以三纲五常的教化来维护社会的伦理道德、政治制度。这是千百年来的儒学演化,已经有些背离最早孔圣思想,而变成了服务于统治者的手段。

    真正的儒者,该是性服忠信,身行仁义,饰礼乐,选人伦,以上忠于世主,下以化于齐民。将以利天下。以仁为本,以礼塑身,加强自我修养,追求圣贤气象,践行君子人格,修身养德,做一个有德性的人,成就内圣之道。经世济民,治国理政,注重政绩,做一个有事功的人,成为外王之道。

    这才是真正的儒者。

    而内圣外王的第一步,便是格物致知。很显然,如今的人,将格物致知弄错了,已经变了味道。

    张宇整理了一下思路,在周围众位儒学大家的注释下,他说出了心中所想:“诸位前辈,晚辈认为,格物致知中物是什么?万物也。万物是指什么呢?我们儒家修行,多是向内修,修心修身,只有将自己修行的足够强大了,才能治国、平天下。而与此心相对应的外界一切,称为万物。起初我想,致知在格物者,言若能学习,招致所知。格,来也。已有所知则能在于来物;若知善深则来善物,知恶深则来恶物。言善事随人行善而来应之,恶事随人行恶亦来应之。言善恶之来,缘人所好也。物格而後知至者,物既来则知其善恶所至。善事来则知其至于善,若恶事来则知其至于恶。既能知至,则行善不行恶也。”

    “但后来,我感觉此观点不妥。事物之来发生,岂能随人所知习性喜好?”

    “道家有著名为《道德经》,其中说“绝圣弃智”,是讲抛弃掉聪明计谋,返回到原始状态,这才是大智慧。佛家的清净六根,即也在表达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最容易沾染外界六尘,受其迷惑,损耗我们的元神,所以佛家修行让人闭塞六根与外界的联系,这样便会六根清净,内智滋生。”

    “这两家思想也启迪了我,认为格物致知应是:隔拒、抵挡住身外事物的诱惑和干扰,这样才能修行圆满,抵达智慧之岸。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要拒绝外物干扰,然后才能到达智慧之境,然后使心思诚洁正直,心修则身强,然后才有能力持家治国,最终使天下得到整体太平修治。这就如佛家所说的,先度已,后度人,最终使所有众生得度。”

    “所以晚辈觉得,格物致知应该是:人情莫不好善而恶恶,慕是而羞非。然善且是者盖寡,恶且非者实多。何哉?皆物诱之,物迫之,而旋至于莫之知;富贵汩其智,贫贱翳其心故也。格,犹扞也、御也。能扞御外物,然后能知至道矣。”

    张宇说完,留给众人思考的时间。

    片刻,张宇又道:“抵住诱惑和干扰,智慧圆满修心身强,这是第一步,其次则是端正事业物境,达致自心良知本体。物者,事也,凡意之所发必有其事,意所在之事谓之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於正者,为善之谓也。夫是之谓格。”

    “如此,方能格物致知!”

    张宇讲完了,但众人还在思考中。

    他的这些看法来自未来,乃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