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七十章土地啊,土地(第1/2页)

    虽然吉林行都司和奴儿干都司都在同一座城,但管理的范围却不同。

    一个属于军户区,一个在羁糜区。

    说白了,一口气吃不成一个胖子。

    即使是朱谊汐再怎么渴望北方,也无法一步囊括所有地方。

    止步于吉林,是目前最佳的选择,但却不是最后的步伐。

    吉林以南至开原以北的区域,都属于军屯地界,只要经过年的开垦,不出意外的话,这些地方都将成为东北的粮仓。

    到时候水到渠成,一步步地助城,屯兵,再化为国土,这才是最佳的方案。

    以道路为线,城堡为节点,一步步的扩张,羁糜的部落则成为了最佳的打手,吸纳入大明体系中来。

    由此,皇帝以及朝廷颁布了换地政策:

    凡军中兵卒,无论是军官还是小兵,亦或者勋贵,只要把勋田从关内换至辽东,其土地一律翻倍。

    也就是说,如果勋田在关内有一百亩,那么换成辽东地区,就成了两百亩。

    而对于那些男爵以上的勋贵,皇帝则强制要求,其三分之二的土地,必须置换到辽东。

    此言一出,京城各府邸为之胆寒。

    这对于他们来说,实在是太过于残酷。

    凡是到伯爵以上的,基本上入军的时间都在湖广幕府时期,一部分的土地在湖北省,这些如今都成了上好的水浇地,一年两熟,价值翻了数倍。

    而到了南京以及北伐之后,土地就到了河北,顺天府地区,这些都是好地啊。

    规模,自然也不小。

    暂且不提百分至一的功勋点,就说皇帝在南京登基、北京迁都后的赏赐,也绝对不少。

    仅仅为了补偿爵位绛袭,朝廷规定的勋田上,伯爵赐地十顷,侯爵五十顷,公爵百顷,就足以传家了。

    勋田不得买卖,不得转让,更是不得分置,只能由皇帝没收。

    就拿酇国公赵舒举例,哪怕他不热衷于扩地,仅仅只是诗书传家,如今他家的土地,就超过了两百顷,也就是两万亩。

    无他,国公的年俸达到了五千石,外加五千块银圆,以及官禄,除去府宅的支用,一年能剩下个四五千块。

    这时候的钱庄存钱还得给利息,那就只有扩充产业了。

    买商铺,经商,再用赚来的钱来购置土地,短短数年时间,土地就达到了两万亩。

    在如今这个投资渠道狭窄的世界,买卖土地是最保值的手法。

    自然而然,土地兼并是免不了的。

    皇帝可以勉强管制勋田买卖,在土地兼并上只能加收契税,但却无法抑制,因为这是跟整个天下作对。

    打个最极端的例子,普通人为了救爹娘,不得不卖田筹钱,你禁得了他们买卖

    这般情况下,由于新贵集团来到了北京,整个河北地区的土地兼并是最严重的。

    顺天知府、河北巡抚都坦言,辖内的土地,十之二三都被勋贵们购置,剩余的也被京营士兵们购买,真正留给普通百姓的,只有其中的两三成罢了。

    陕西人安家河北,鸠占鹊巢虽然不妥当,但却是这个意思。

    想到土地兼并,皇帝只能提出了置换要求。

    对于底层军官,只能用利诱,而对于高层,则进行强制要求。

    置换下来的土地,赏赐给那些从辽东立功的军官们、士兵们。

    因为这次辽东的军队中,有许多在京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