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英镑贬值的缘由(第1/2页)
1992年2月17日,欧洲共同体十二个国家的外交部长和财政部长在荷国的马斯特里赫特签署了马斯特条约,这个条约至今仍是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最重要的里程碑。马斯特条约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司法、公民福利等多方面内容,但关于欧洲货币联盟的规定是其中的核心,也是争议最大的部分。条约规定,欧共体不久改称欧洲联盟各国应当分三个阶段完成统一货币的工作,其中第一个阶段是强化当时已经存在的“欧洲汇率机制”,实现资本的自由流通;第二个阶段是建立“欧洲货币机构”,负责协调欧共体各国的货币政策;第三个阶段是建立统一的欧洲货币欧元,并把“欧洲货币机构”升格为“欧洲中央银行”,为欧盟各国制订统一的货币政策。
如果以上计划能够顺利完成,欧元将成为能够与美元相提并论的超级货币,欧盟十二国的资本市场将实现无缝接轨,资本流通的成本将大大降低,这非常有利于欧洲金融业的发展,欧洲的银行家和基金经理们有望从漂亮国和小本子手中夺回过去几十年丧失的大片领地。但是,马斯特条约无法改变欧盟各国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现状,所以只能是一个先天不足、命运多舛的条约。处于经济繁荣顶峰的得国主宰着整个欧洲的经济发展,保守党执政的日落国则陷于衰退的泥潭;南欧的意大国的经济形势甚至还不如英国。日落国人显然知道,欧洲货币的统一只会加剧德国的经济霸权,甚至使“欧洲货币机构”变成得国中央银行的代名词,所以他们战战兢兢,疑虑不已。在签署条约的时候,日落国要求欧盟各国承认它“有不参加统一的欧洲货币”,也就是说,当欧元在20世纪末建立的时候,英镑会继续存在下去,日落国的中央银行也将继续制定货币政策。
日落国政府走的是一条前途未卜的折衷路线──如果不加入欧洲汇率机制日落国已经在1990年加入了这个机制,不参与统一的欧洲货币体系,日落国就将被扔在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大门之外,最终沦为边缘角色;如果在欧洲货币体系中涉足太深,甚至放弃英镑的独立地位,又无异于让日落国成为得国的经济奴隶,并且使伦敦逐渐丧失欧洲金融中心的地位。所以,日落国只能小心翼翼地“部分加入”,一旦发现前方的水太深,还可以及时抽身上岸,重新回到“光荣孤立”的碉堡中去。
从今天看来,日落国政府的决策是基本正确的,但是时机选择的相当错误。在马斯特条约签署之前,英镑已经处于严重被高估的境地,这一方面是由于日落国国经济非常不景气,另一方面是由于日落国已经加入了欧洲汇率机制,它的货币必须与马克等欧洲其他国家货币挂钩,在一定范围之内浮动。如果英镑出现异常的贬值或升值,欧洲各国中央银行负有干预外汇市场,稳定英镑汇率的义务。马斯特条约进一步强化了欧洲汇率机制,使英镑自由浮动的回旋余地更加狭小;所以,日落国政府已经不可能通过英镑的主动贬值来刺激经济的发展,解救萧条中的日落国工业。
在马斯特条约签署之后,英镑与马克的汇率是1比295,这个数字无疑太高了。在两德统一之后,由于东德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得国经济出现了过热的趋势,得国中央银行不得不调高利率,以抑制通货膨胀,这又给英镑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