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义说(第13/17页)
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
天道亏盈而益谦,唯其益谦,故损者乃所以为益;唯其亏盈,故益者乃所以为损。然则王公所称,乃所以致益而处贵高之道。
人之所教,亦我义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屋梁两端,乘实如之。物之强者莫如梁,所谓强梁者,如梁之强。人之强者,死之徒也。子路好勇,不得其死,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是皆失柔弱之义也。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
万物始乎是,终乎是,是大成也。
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墨子曰“非无安居也,我无足心也。非无足财也,我无足心也。”万物常至于足,而有所谓不足者,以其无足心也。得道者知其足心足财,故曰“知足之足常足矣。”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为学者,穷理也;为道者,尽性也。性在物谓之理,则天下之理无不得,故曰“日益”。天下之理宜存之于无,故曰“日损”。穷理尽性,必至于复命,故“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者,复命也。然命不亟复也,必至于消之,复之,然后至于命,故曰“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然无为也,亦未尝不为,故曰“无为而无不为。”
故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第四十九章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圣人无心,故无思无为。虽然,无思也未尝不思,无为也未尝不为,以吉凶与民同患故也。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惵惵,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十有三。
有求生以恶灭者,生之徒十有三是也;有求灭以恶生者,死之徒十有三是也;有生无异于死者,动之死地,亦十有三是也。惟其不悟真灭、真生,是以不脱轮回,故曰“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动之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
惟善摄生者,则能无我;无我,则不害于物,而物亦不能害之矣。庄子曰“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
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