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1486章 画虎不成反类犬(第1/3页)

    早晨。

    张超到皇城散步遛狗,马周、魏征、房玄龄等人也牵着一条狗过来遛。早朝之后,皇帝与几位宰辅重臣们一起遛狗,似乎成了一个新的惯例。

    一边遛狗铲屎,一边聊聊国事,交流一下意见,在清新的空气里,倒是挺不错的。

    “倭人真是没有出息,一边想要全面学习我们中原,却又不自量力想要对抗我们大华。还真以为学了点皮毛,就能够跟老师过招了。”

    倭人的改革内容,其实就是全面模仿贞观新政,但却又没模仿到核心,只是模仿到了一层皮,比如大华都已经取消了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倭人却把这个当成宝,高高兴兴的在全国推行班田制和租庸调制。

    还将倭国划分五畿七道,学大华的区划,设立六十多个令制国。中央呢,又是模仿唐初的三省六部制,可大华也早就不再用三省六部制了。

    大华如今实行的可是内阁负责制。

    刚搞了几天的改革,倭人就以为自己完成了中央集权,就叫嚣着让各国出兵。确实纠结起了十万兵马,但这十万兵马岂能同大华的军队相比。

    “本质上来说,均田制以核心的国家制度,是均田制、租庸调税制、府兵制军制为一体的,甚至公廨田、职田、勋田等为补充。国家制度的根本还是在于田地,说白就是古典农业制国家。”张超站在那里道。

    而均田制并不是什么灵丹妙药,虽然说西魏北周隋唐,都以均田制为根本,并都因此强大,但都是有社会背景的。

    均田制需要的社会背景是什么?是战争,是不断的兼并状态下,战争不断,人口少,土地多,并且通过战争能不断获得新的土地,因而朝廷才能将新获得的土地分授给百姓,通过授田,获得更多的租调税赋收入,获得更多的免费庸役。

    国家的力量才能因而不断的增强。

    说到底,在南北朝时代,属于地主豪强的时代,土地兼并是相当严重的,而当时的战争,恰恰是将一大批的这些豪强地主给打倒,将他们的土地收为公有,并将原本属于他们的大量无地佃户,转化为国家纳税的公民,是一种集权的体现。

    均田授田,让国家税赋增收,丁口增长,兵员也增多。

    但这种制度有一个很大的缺陷,就在于实际上均田制是无法真正完成的,因为哪怕是现在的大华,人均田地也不过二十亩。隋朝鼎盛之时,人均田地也不过九亩。

    一丁均田百亩,这个是无法完成的目标。

    因此,当天下一统,战争结束,当社会趋于平稳,人口开始迅速增长,那么土地的不足就会越发的严重,而和平年代,土地兼并肯定也是更加严重。

    无法再完成均田,则以均田制为核心的那整套国家制度,也就成为无根之木,必然最后崩溃。

    这就是必然。

    本来就没有什么完美的制度,均田制出现时,正是当时南北时后期,北方两雄争霸,均田制为根本的那套制度的出现,大大的解放了生产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为朝廷凝聚了力量,在当时,是非常合适的。

    但到了唐一统天下后,这个制度慢慢的就不合时宜了。

    没有足够的土地均田,百姓分不到田,甚至分不足田,可税赋却还是按着那人丁百亩的均田来缴纳租调,来服庸役。

    贞观朝时,朝廷适时的推行新政,罢除均田法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