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树育人(第1/3页)
山间微风轻抚,春意复苏,溪水涓涓细流,遍地绿草嫩芽。骤雨刚过,空气中弥漫着属于大自然淡淡清草香,混着湿润泥土气息。
清晨,北阳村村民一个接一个起床开门,以往他们都是趁着太阳未出,气温舒适,上山耕种。避免太阳出来温度过高,中暑或晒晕。祖祖辈辈留下的习惯,村民一直在坚守,天微亮,早饭前,日落后,黄昏前。
昨晚大雨冲洗整个山路,脚难以着地,稍有不慎便深陷泥土中。村民早已习惯这样的生活,这样的情况对她们早已习以为常,走在泥泞小道上,如平步青云般。一路上偶有老人家背着巨大竹筐,穿着长筒雨靴,轻松穿梭在陡峭山林间。
村子贫穷,年轻的主力早已出门在外,只留幼与老在家,看着属于他们的根。村里有仅有一所学校,位于山腰处,全村孩子上学,必须要有家长接送。
多数家庭因为没这条件,而放弃孩子读书的机会,幸而学校有位好校长,不忍心让这些热爱学习的孩子,被外在原因耽搁,亲亲挨家挨户走访,劝学生家长慎重考虑。
但毕竟山区的道路异常危险,没有防护措施,考虑到孩子人生安全,校长带着学校仅有的老师,一个个接送。怎样接出学生,必须得完好无损将孩子送还至家长手中。
一做便是多年,风雨无阻,经常有孩子不顺路,他会先送一批回学校,再出来接下一批。数十年如一日,山间这些小路,不知来来回回走了多少次,他可以清清楚楚知道去往每一个孩子家所需多少步,多长时间,在他脑海里甚至能画得出整个村庄的宏观图。
学校老师换了又换,新来的老师多半觉得条件太刻苦,或发展前途不大,纷纷要求调走。反而,省教育厅看中校长自身能力,想将他调任更好学校区管理。
校长自己委婉拒绝,他是北阳村出去的,生在这长在这,他深知大山教育有多缺乏。山里的孩子若想走出去,必须通过教育改变他们,他们未来才有希望。
所以无论上级怎样劝导校长,他始终拒绝,只有他真正了解孩子们缺的是什么,他不愿放弃,这一待便是十多年,送出大山的学生一个又一个。
走出大山的孩子,有些已经定居别的城市,有些回来带着想法回来发展家乡,更甚有部分北阳村的孩子选择回来教书,他们受校长深刻影响,想帮助更多与他们相同经历的孩子,过上自己喜欢的生活。
……
校长年事已高,一生为教育献身,始终独身一人。多少村民为感谢他,劝他找个伴过日子,全被校长自己拒绝,自己一人风里来雨里去,若还有带上别人,那岂不是…
他身边的孩子,每一个他都记得,他上任那年,多少调皮捣蛋学生,被他一一驯服。也多亏他那些学生,自愿再回到学校,学着以往他接他们的模样,给孩子们一个大大的拥抱,亲自接送每位孩子。
校长现在落得清闲,该做的他的学生已经给他完成了,用他学生的话,他年龄大了,需要休息,孩子已经不适于让他一个人接送,上路崎岖,虽然他现在腿脚依旧利索,终究年事已高,他学生不放心,
校长拗不过他们,笑嘻嘻随他们去,他很喜欢小孩子,看着他们一天天长大心中很是欣慰。
希望之声节目组早早到达,付晞泽已经在学校待了许久,山区里信号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