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7 李察罕改援曹州,梁士荫献策益都(第4/5页)

    ,吴公本也要来的,只是因临时有些公务,走不脱身,所以只好等到明日再见了。

    素闻吴公明习律令、娴熟政务。盛名之下,果无虚士!大王府中人才济济,真可喜可贺。

    若说人才济济,今日咱们这堂上才是人才济济。诸位都知道,我一直都在海东,不久前才刚来益都,对淮泗一带的情况不很熟悉。如今,因为诸君怜悯生民之苦,不愿用战火来危害他们,所以携带徐、宿二州来到了益都。对如何治理徐、宿,该怎样保境安民,诸位可有教我?

    说了半天话,邓舍的这一句才算是转入主题。

    陆聚、陆离、梁士荫等人久在淮泗,皆可谓地头蛇一级的人物,对淮泗的情况最为了解,对该如何治理徐、宿也最有言权。而且,通过此问,也可以甄别出到底谁是真心投降,谁又是虚与委蛇。所以,无论从公从似,邓舍的这个问题都是必须要问的。

    陆聚、陆离对视了一眼。

    陆离先说道:淮泗重镇,徐、宿居。大王今得徐、宿,是已稳稳立足在了淮泗之地。虽然如此,但徐州、宿州这两个地方,却长期属士诚所有。士诚为人宽仁,颇得民心。故而,罪臣愚见,大王切不可大意!

    士诚宽仁,颇得民心?,然则,小陆公以当以何策治徐?

    乱世之秋,治理地方,自然要在军备!特别像徐、宿这样的情况,上至官属、下至黎民,都有不少仍旧还想着士诚,更尤其需要重视军备!

    邓舍沉吟说道:小陆公的意思是我当以军法治理徐、宿?

    此罪臣之陋见,裁断全在大王。

    ,大陆公,依你看呢?

    宽猛相济,政是以和。罪臣以为,尽管徐、宿百姓确实还有不少心向士诚的,但毕竟徐、宿两地乃大王新得,又何必着急呢?士诚固然宽仁,大王又何尝不仁厚?只要大王能把治理辽东、高丽、山东的经验搬到徐、宿去,稍安勿躁,假以时日,徐、宿民心又何愁不必尽归大王?

    邓舍点了点头,笑道:二公不愧淮泗名士,见解都非常独到。口中称赞,心中却十分失望,陆聚、陆离两人所说的皆为常人之策,毫无出奇之处,他顿了顿,接着问梁士荫,说道,梁先生有何高见,可以教我?

    身为徐州城守、宿州城守的陆聚、陆离所献之策也不过如此,作为陆聚幕僚的梁士荫又能呈献上何策呢?邓舍这一问本是敷衍,总不能问过陆聚、陆离,底下就不问了。然而得到的答案却不由令他精神一振。

    该如何治理徐、宿,是一件大事。罪臣才疏学浅,不敢妄言。但是,三国时,有一位徐州名士,叫做陈登的,不知大王可否知道?

    n元龙文武兼资,当求之于古耳,造次难得比也。我当然知道此人。

    当求之于古耳,造次难得比也,是刘备评价陈登的话。意思就是说像陈登这样的人只能求之於古代,当代的人恐怕很难有能与之相比的。

    梁士荫说道:孙权围陈登於匡琦。陈登遣派功曹陈矫去许都求援,说曹操曰:鄙郡虽小,形便之国也,若蒙救援,使为外籓,则吴人锉谋,徐方永安,武声远震,仁爱滂流,未从之国,望风景附,崇德养威,此王业也。,大王既然知道陈登,那么肯定也知道陈矫说的这段话。罪臣以为,这段话正适合放在当下,用来做治理徐州、宿州的办法。

    形便之国,,使为外
    (本章未完,请翻页)